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章 写文章 (第2/2页)
下这门亲事! 进士郎君!不是童子科的!是正牌进士小郎君,有宋百年都是稀罕物! 官家接下来要赐宴琼林,进士最年轻者,要负责取金花与新科进士们佩戴,这叫“探花郎”。 小油如今刚过十四,没有再能比他小的,小苏探花这个名头,已经是铁打的了! 苏油放松了,试官们却紧张了起来。 为了防止作弊,收卷之后,考生名字就会被糊上,这道程序叫弥封。 弥封后的试卷,只以字号相称。 负责接待考官的内廷机构,正是御药院。 官家非常重视科举,先是亲笔写了“文儒”二字,命内臣送过来,然后还要时常过来指导工作。 赵忭也是阅卷之一,如今正在考校所改卷子。 不过他改不了进士卷,进士卷太难,一般由前两科的进士们参与,要不就是大文儒。 像他这种经义都有些丢荒的,只得改改明经、明法等科目的卷子。 苏油在御药局也算是小有名声,温病三宝让御药局立了一次大功劳。 赵抃听着两位内官谈论到苏油,不由得好笑,摇了摇头。 这孩子,只要留心,似乎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他的名字。 …… 殿试正式阅卷有三次,初考官看一遍,排一个名次。 复考官再看一遍,也排一个名次。 接下来详定官审核一遍,然后参考初考官和复考官的意见,确定出正式的名次。 三审之后,再把排名靠前的卷子拿给皇帝亲自过目,最后有皇帝敲定状元、榜眼。 大宋的第三名,现在还叫榜眼。 原因很简单,状元之下,第二第三名一左一右,就像榜上的两只眼睛。 不过民间已经有以“探花”称呼第三名的了。 三月四日,试卷进入复审阶段。 从今天开始,官家天天过来关心进度了。 试卷的评分标准分为五等。 第一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与比伦。 第二才学清通,文理周密,堪为高等。 第三艺业可采,文理俱通,可以及第。 第四艺业稍次,文理粗通。大部分试卷属于这种。 第五等文字很差,理论不通,书法也不好,之前省试就已经被筛掉了。 每次大比,进士科名次是吵得最不可开交的。 文无第一,各有理由。 王安石审查得非常认真,看过两审的名次,都不太满意,居然从同等之中别挑了一份试卷出来,置为第一,然后又挑了一份出来,置为第三。 同为祥定官的杨乐道认为这样不太合规矩,这也太不给初审官和复审官面子了。 王安石不以为然:“要什么面子?汪字卷的诗没毛病啊,为什么要降等?” 初审官站了出来:“汪字卷子的诗有毛病,‘梧桐冲远韵,凰凤萃明堂’。梧桐乃是一物,而凰凤是两物,下官认为失对了,因此降等。” 王安石嗤笑一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都忘了?为何不能以凰凤对梧桐?梧桐春秋时本就指两物,梧是苍梧,又名青梧,就是今日的油桐,种子可以榨油;而桐则独指琴桐,开紫花,一名泡桐。读书需细。” 初审官顿时语塞,羞惭而退。 复审官又站了出来:“我降这诗的原因不是此处,而是‘海北奔夷齐,渭南迎鬻姜。’这鬻姜未知何典,或是杜撰……” 王安石哈哈大笑:“鬻姜,乃是鬻子,姜尚。姜尚不说了,鬻子姓芈名熊,是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 “鬻熊九十见文王。文王,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楚人以鬻熊为始祖。因此鬻姜,正好与夷齐成对。” 复审官登时满脸通红。 王安石环视了一圈:“文章华选,岂同儿戏?怎么小心都不为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有疑惑,大可以开诚布公嘛。” “设若此卷黜落,安石敢问,要是再发生前朝士子那般,以不公击登闻鼓的事件,诸君如何自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