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时·春拂柳_24:佛前谋烂人真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4:佛前谋烂人真心? (第2/2页)

,轻轻抚摸着腰间那方温润的私印,那是父亲亲手为她刻制,上面篆刻着的正是她的小字“音音”。

    “阿爹,”崔元徵指尖抚过印文,声音轻如耳语,却带着淬炼过的坚定,“女儿身上流着您的血。您的风骨,女儿捡起来了。您的仇,女儿亲自来报。”

    崔元徵缓步移至香案前,素手轻拂,铺展的宣纸如流云般平滑。纤指执起松烟墨,在端砚中徐徐研磨,墨香渐渐弥漫,与佛堂内的檀香交织。提笔蘸墨时,她的动作优雅从容,笔尖在纸上流转的沙沙声,成为寂静中唯一的韵律。

    这封信的字里行间,依旧保持着往日那份熟稔的亲昵。她细心勾勒每个字的笔画,语气温婉如初,仿佛还是那个会倚在窗前,等着兄长家书的少女。关于治病的具体细节,她巧妙地一笔带过,只轻描淡写地提及“日渐好转”。

    笔锋行至信末,她略微停顿,墨迹在纸上微微晕开。随后,她以记忆中那种带着几分娇嗔又真诚的口吻,写下了歉意与祝愿——为这些年或许带来的困扰致歉,并许下不再牵绊的承诺,祈愿他前程似锦。

    信成,她并未重读,只将笔轻搁于山笔架,任由墨迹自然风干。待字迹干透,她便从容地将信笺递予侍立一旁的袖春,神色平静无波,仿佛方才所书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家常。

    “等我开始治病,便在南塘传我即将不久于人事的消息,至于这封信、等五日后再送往京兆尹府。”

    这第一封信,是给怡亲王的。崔元徵用左手摹仿了太子府记室的笔迹,信中看似禀报漕运事务,却在提及“盐课损耗”时,刻意用了与盐案账本上相同的计量单位。更妙的是,她在“盐课”二字旁,用茶水点了几个看似无意的小点,恰好圈出这两个字。

    “怡亲王生性多疑,见到这封信,定会以为太子党要借盐案整治他。”

    袖春轻声道。

    第二封信,是给御史陈嵊的。她将崔愍琰在盐案中的疏漏,用市井小贩的口吻写成状纸。但在末尾添了句“听说怡王府的账房也懂这个”,暗示此事与怡亲王有关。

    “陈嵊最是谨慎,见到这两封相互印证的密信,必会抢先弹劾崔大人以自保。”

    崔元徵微微颔首。她了解陈嵊——这个靠攀附皇后起家的寒门御史,最擅长的就是嗅察风向。当年父亲战死沙场,正是陈嵊率先上书,将败责全推给魏明远,保全了皇后一党的清誉。

    至于那第叁封信……崔元徵唇角泛起一丝清浅的弧度,她倒要赌一赌,这世间是否当真存在所谓“烂人真心”。若她赌赢了,那才是对崔愍琰最锋利的一击——要让他亲眼见证,自己残存的那点良知,如何成为葬送前程的催命符。

    “我很好奇,”她微微颔首,目光掠过佛堂中央那尊低眉垂目的鎏金佛像,烛火在佛慈悲的眼底跳跃,映得她容颜半明半暗,“这一回,他是会选择锦绣仕途,还是我这个……将死的妹妹。”话音未落,她竟低低笑出声来,仿佛想到了极有趣的事,“不过,无论他选哪一条,皆是死路。”

    她自幼体弱,缠绵病榻,这在京中并非秘辛。然而当今太子谢运璋身患隐疾,却是动摇国本的绝密。如今既得救治之法,她的母亲苑文俪将此消息守得比皇城司的密档更为严实。她绝不允许谢重胤、皇后魏筱与太子这“一家叁口”,再夺走她仅存的至亲。

    因此,在疗愈的关键时期,坊间关于她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的流言,反而成了一重绝佳的保护。而她,正要将计就计,利用这漫天流言与那封措辞微妙的第叁封信,作为刺激崔愍琰的最后一击。

    可以想见,待流言甚嚣尘上,前两封信件亦开始发酵之时,无论崔愍琰是急于替太子处置手尾,还是想方设法为自己脱罪,他都必然陷入左支右绌的境地,不得不接受层层盘查。可倘若……倘若他竟抗旨不遵,执意要返回南塘呢?

    “袖春,”崔元徵轻声唤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真盼着能快些好起来。毕竟,有些热闹,总要亲眼瞧着才痛快。”

    佛像无言,依旧悲悯地凝视着红尘俗世中的筹谋与挣扎。香炉中青烟袅娜,如同命运丝线,缠绕着每一个局中之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