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六百零八 洪武元年  (第2/2页)
军队维持秩序,也要让所有人看到这一幕,让他们知道苏咏霖即将成为他们的统治者。    大典进行时,苏咏霖和赵惜蕊一起焚香敬奉战死的忠魂,并进行祈祷。    孔拯作为主持人,手持整个礼部集思广益为苏咏霖写下的《大明皇帝奉万民登基诏书》,在苏咏霖和赵惜蕊焚香祷告之时朗声宣读。    也不管在场的人是不是都听到了,也不管他们听没听懂,他只管自己读。    只要苏咏霖听到了就可以。    苏咏霖听到了,听的一清二楚,对这份充满了旧时代旧思想的登基诏书一点好感也没有,也没听出什么真正文辞美感。    除了一句【朕当为人皇,不为天子】他听得还算是满意之外,其他的都不重要。    苏咏霖不曾在意这封毫无意义的登基诏书,他只是正坐在忠魂祠堂之中,他的思绪一直都在往三年前飘。    从他们的第一场正式战斗,到最后包围中都收拾金国中枢,那一个个为之付出生命的烈士,都在他的眼前了。    苏咏霖占据中都以后,费尽心思从他麾下光复军战斗过的各地收集他们的讯息,从临沂收集到真定,从河间收集到中都。    最后把这些人的牌位或者无人认领的骨灰一起送到了中都,在城东北山清水秀之地立下了忠烈祠堂,供奉这些光复军的战死者。    有人供奉的自然留给家人,只立牌位,无人供奉的就联通骨灰一起供奉在忠烈祠堂内,永受万民香火。    此时此刻,苏咏霖在想,这些烈士真的全部都明白它们是为了什么而死的吗?    他们知道他们是在为了子孙后代的解放而死吗?    或许大部分人仍然是不清楚的,或者说是迷迷糊糊的,他们战死的时候他们尚未接受完整的政治教育,他们还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切,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慷慨赴死。    或许是因为光复军给了他们三顿饭,让他们吃饱了肚子,他们非常感恩,选择赴死。    或许是光复军的政策照顾到了他们的家人,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分配了田地,房屋,农具,种子,还减免了赋税,他们觉得没有后顾之忧,为了报恩,所以慷慨赴死。    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明确地知道他们是在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后代的解放而死,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付出生命所奠基的是一场伟大的变革。    变革之后,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功臣,都是元勋,都值得纪念。    虽然这场变革未必能成功,苏咏霖并没有任何把握可以让这场变革成功,但是,一息尚存,就要为之奋斗到最后。    他们在看着我,我怎么能半途而废,或者自废武功呢?    怀着如此的心情,苏咏霖向这些英魂献上了最后的哀思。    孔拯终于读完了又臭又长的登基诏书,苏咏霖和赵惜蕊一起在侍从的服侍下更换了象征皇帝与皇后的正式礼服,一起登上了搭建在忠烈祠堂之中的高台。    在高台之上,他坐在了皇位上,赵惜蕊坐在了他身侧的皇后之位上,两人坐定,背靠忠烈祠堂正堂,面向群臣。    群臣按照礼法,山呼万岁,正式承认苏咏霖为统治他们、执掌一切权力的皇帝,正式走完了整个流程。    流程的最后,孔拯正式宣布了新国家的国号,与皇帝年号。    新国国号为明。    这里头的意思大家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新帝年号为洪武。    寓意为皇帝武德爆棚,亲手推翻前朝建立新朝,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忘记本皇帝是那么的牛逼,知道了吗?    谁敢不知道呢?    于是从即日起,大明国国土范围之内,皆取消旧有金国年号,改以大明国洪武年号为唯一的年号。    今年,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也是西夏天盛十三年,更是原本未曾灭亡的金国的正隆六年。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今年,即为大明帝国洪武元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