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节  (第2/3页)
到这一页,对这位的人品已经不抱任何期望了。    吕后自然不肯,几番力争,刘邦无奈,不得不放弃了这笔好买卖(对于这个女儿,皇帝陛下一惯的原则是——怎么划算怎么嫁)。    刘邦做了八年皇帝,崩,刘盈即位,做为亲姐姐的鲁元才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四年之后,刘盈将满二十,到了婚龄,吕后打算为他娶后,目光就落到了不满十岁的外孙女……鲁元公主的独女身上,只有她自己的亲女儿、亲外孙才不会居心叵测,不会同她争□□柄,才能令她彻底放心。    刘盈是激烈反对的,鲁元想必也是不愿的。在当时,婚姻坚持的原则只有“同姓不婚”,表哥表妹,外甥舅舅之类的中表姻亲十分常见,论起来没有什么出格。    但问题是……这个小女孩儿还不到十岁!而且,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入宫做皇后是不可能有什么将来的幸福可言的。    但,吕后何等强势,她做的决定,其他人哪里来得抗争的余地?    就这样,短短三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汉惠帝刘盈青年早逝。    而鲁元公主要面对的同时是自己唯一的胞弟早青年逝,而十三岁的女儿成了寡妇……那个时候,她心里是怎么的哀恸绝望呢?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之下,仅仅八个月之后,鲁元病死……这一双姐弟,终于都先于母亲离开了人世。    按年龄推算,鲁元公主过世时,只有三十出头。    她的一生,因为父母的缘故,其实是波折凶险且带着悲凉色彩的。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公主秉性却十分善良。    譬如,张敖被除国,封了宣平侯拘在长安之后,就是龙困浅水,再无依恃,可以说他和两个儿子的身家性命都是捏在鲁元公主手里的。    但在这种情形下,她却依能善待丈夫前妻所出的两个孩子,甚至在自己死后,不仅她的丈夫张敖得以善终,连张寿、张侈都封了侯爵。    可以想见,在她生前,一直都在努力地庇护着他们。    综上,这是一个底层出身,毕生坎坷,命途多舛,却始终善良的女子。    【张敖】    关于张敖,《史记》里的记载非常简单,名士张耳之子,父亲逝后承位为赵王,尚鲁元公主,后谋反,贬爵宣平侯,死后追谥为鲁元王,夫从妻谥,亘古绝今。    这里,只单提张敖谋反的前因后果罢。    我们简单地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末乱世,天下逐鹿,刘邦从当初一个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草根,到坐拥天下的开国皇帝,主要得归功于他身边收拢的大批杰出人物,像张良、萧何、韩信、陈平这些。    而早年,他们追随刘邦时,高祖陛下自然没少封官许愿过——待日后我得了天下,诸位如何如何之类。    所以,待到他的地盘一天天大起来,当然得兑现当初的承诺了。大汉立国之前,刘邦共封了八位异姓王。    “王”和其他公、侯、伯、子、男之类的封爵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1、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位尊一方,诸侯国内官员任免都是自己说了算——有权。    2、整个诸侯国的赋税都是私家收入——有钱。    3、诸侯国内的军队由诸侯王统领,不受朝廷调遣——有军队。    这就意味着,实力强大的诸侯王是随时可以拥兵自立,割据一方的——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休的那些大国小国,起初哪一个不是被君王分封的诸侯?(所以,秦始皇兼并天下后,李斯才建议废除分封,采用郡县制。)    因此,握着这么大权力、这么多钱、这么多兵的诸侯王,简直是皇帝的眼中钉心头刺儿,必欲拔之而后快。    刘邦也是一样,之前打江山的时候,封王都已经封出去了,做为皇帝当然不能出尔反尔,但——我不能食言自肥,却能寻衅除掉你,换成我自己的儿子!    所以,汉高祖刘邦自即位起,就利落地动手了。    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第四个……就轮到了子承父业的张敖。    汉七年,高祖刘邦过赵。    论理,这个时候,无论皇帝怎样找茬儿,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一忍再忍继续忍,打落牙齿和落吞。    史记里对于这一段的记叙,其实有些误导读者的(应该是为尊者讳,有意误导。)    毕竟汉高祖刘邦在设计逼反张敖时的这些行径,即便在当时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